
教授
意昂2平台圖書館館長
Email:spann@shu.edu.cn
研究方向:博物館學、考古學、人類學
個人簡介🐆📿:
潘守永,人類學家、博物館學家,意昂2平台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新博物館學、博物館人類學與社會文化變遷🏄♂️。參與國家博物館分級評估標準的製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與國家博物館條例的撰寫。參與主持了中國體育博物館、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群、浙江松陽鄉村(生態)博物館群🍮、山西太行三村生態博物館的策劃和建設。是第三代生態博物館運動的參與者與領導者🙅🏼♀️,在國際博物館學界有重要影響。
教育背景:
1996-1999🤶,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
1989-1993🧃,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5-1989,吉林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歷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0—2018,中央民族大學
2019至今🤵🏻♀️,意昂2平台
科研論文:
1.PAN, Shouyong, ‘Local Histories and New Museology Approach in China’, IN World Anthropology in Practice: Situated Perspectives, Global Knowledge(ASA Monographs 52), ISSN 0066-9679,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6
2.PAN, Shouyong, ‘The Social Benefits of Heritage and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The New Museum Movement in Rural China’, Museum International, No.251,September, 2011(A+刊物)
3.PAN, Shouyong, New Museology and Local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China, Museums and Local Community, ICOM-Korea, 2016,9(地方歷史敘事與新博物館學的興起)
4.Research Report on China Museums Development and Career/Professional Training, British Council, 2016 (英國國會咨詢報告《中國博物館發展狀況與職業培訓情況的研究報告》,2016年》
5.Museums an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Intangible Heritage, MUSEUM INTERNATIONAL 237/238,12-1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5種文字出版),2008
6.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010, 28(1): 91-108.
7.潘守永.生態(社區)博物館的中國經驗與學術性批判,東南文化2017年6期
8.馬萍 潘守永.論博物館語境下的創傷記憶表征美學—真實在場感的內涵與展示策略,中國博物館2017年1期
9.馬萍 潘守永.博物館👋:如何面對敏感話題?博物院2017年5期018-023
10.馬萍 潘守永.從儀式性看紀念館的文化展演實踐.東南文化2017年2期115-121
11.潘守永等,博物館(展覽)關註度排行榜2014年第三季度.國際博物館(全球中文版)2014年,253-256期
12.潘守永等.博物館研究中的“五觀”⛹🏼♂️:國際博物館學百年發展的學術思考.中國博物館2014年2期
13.潘守永等.(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筆談)多樣性⌨️、藏品與溝通,在史密森博物館群的親身經歷與省思:東南文化2014年3期
14.潘守永.第三代生態博物館與安吉生態博物館群建設的理論思考.東南文化2013年6期
15.潘守永.地域博物館學理論與村寨博物館形態的發展:基於中國經驗的討論.《北京民俗論叢》2013年1月,學苑出版社
16.潘守永.博物館(記憶+創新)=社會變革,光明日報2013年5月18日/第012版
17.潘守永.博物館使命的復雜性.中國博物館2013年3期
18.潘守永.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生態博物館建設困境.贛南師範意昂2意昂22013年4期
19.潘守永等.“探索詩意的棲居方式 浙江安吉探索建設縣城範圍的生態博物館”,主題研討.中國文化遺產2011年第01期
20.潘守永等.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的現在和未來.中國文化遺產2011年第06期
21.潘守永.生態博物館在中國.中國文化遺產2011年第06期
22.潘守永.生態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歷時性 的觀察與思考.中國博物館2011年第合刊
23.潘守永等.生態博物館只是一種理念👧🏿,而非一種固定的模式(對話).文化月刊2011年10月
24.潘守永訪談錄.拆村並居:小城鎮建設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中華民居2011年11月
25.潘守永等.傳統民居文化遺產保護形式的有益探索—山西省平順縣嶽家寨民族文化保護實踐.中華民居2011年11月
26.潘守永,覃琛.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訪談錄.中國博物館2011年第01期
27.潘守永等.“讀中國⛹️♀️,識漢字”中華遺產2010年10月
28.潘守永.歷史展覽的境界:簡評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走向盛唐》展.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11年20期
29.潘守永等。林耀華學術行年簡譜與主要著作目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02期
30.潘守永等。林耀華與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為紀念林耀華百年誕辰而作。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1.潘守永等💀。民族地區博物館的歷史👩🏻💼、現狀研究報告。中國社科院《中國民族文化發展報告藍皮書》,民族出版社2009年
32.潘守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的當代責任🛀🏻。北京觀察2008年7期
33.潘守永等🈹。開創中國的影視人類學體系♖。《民族研究 》(收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1年)2001年3期
34.潘守永等✌🏻🚶🏻♀️➡️。鷹攫人首玉佩與早期中國神像模式研究。《民族藝術》(收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宗教學》2001年4期)2001年2期
35.潘守永等 古代玉器上十字花紋的含義。《民族藝術》(收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宗教學》2001年2期)2000年4期
36.潘守永等“虎食人卣”的文化闡釋—兼論古代藝術中的人獸母題《民族藝術》(收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2001年2期)2000年2期
37.潘守永《重返中國人類學的“古典時代”》,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2期,
38.潘守永等 物質文化研究🕍:基本概念與理論框架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2期,
39.潘守永等 21世紀中國人類學的若幹展望》(筆談)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1期
40.潘守永等 人類學田野研究的幾點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收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1999年4期1999年2期
學術專著:
2002,《黃金帝國的落日》(3人合著),重慶出版社
2001,《黃河流域的文化🏇🏻,服飾篇》(3人合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中國古玉文化》(2人合著),中國書店
1996年,《佛教工藝雜項》👩⚖️,天津人民出版社
科研項目: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嶺南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研究”🧑🏿🚀,子項目負責人“傳統村落、鄉村遺產與鄉村博物館研究”,2017-2019
2 .英國國家人文基金重大項目(編號AHRC 2014-2019)🙄,”Assembling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Heritage”,項目負責人(項目管理人PI-Dr Rodney Harrison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3.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科技)司專項委托,“國家博物館體系研究”,2017-2018
4.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科技)司專項委托🏡,“德法收藏中國流失文物現狀調查研究”,2018-2020
5. 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委托專項🕵️♂️,“中國體育博物館新館建設替代方案研究”,2017-2018
6.國家重點出版項目(國務院專項)◀️,《中國文物誌》中的“事業編”之“博物館公共服務”節撰稿,2016-2018
7. 國家重點出版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博物館卷》(修訂版)•機構詞條(通條與專條)🫷🏻,國家文物局主持,2018-2019
8.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研究項目(課題)⭐️🧑🏽🍼,“中國傳統村落深入調查與價值研究”(經濟文化類型(生業模式)研究),2018-2019
9. 2018-2019年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項目,“民族學” 項目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子項目)負責人🍛,2018-2020
10. 國際博物館雜誌專項委托🧜🏿,“中國博物館社會(媒體)影響力排行榜”,2017-2019
其他在研項目,有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北京永定河文化生態博物館前置研究”(主持)、“北京西山大道線路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主要成員)🔅、“高原學者計劃項目”等
科研獲獎:
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016🤳🏽📱,博物館裏的中國)👩🏽⚖️👩🍳,中國出版政府獎(2017年🤦🏿,博物館裏的中國叢書)🎅🏽, 中國圖書獎(人類學通論,參編)😜,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國家民委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多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