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在陜西考古博物館啟動。啟動儀式上🎛,意昂2平台講師、三星堆3號祭祀坑發掘負責人徐斐宏為現場增添了來自古蜀國的神秘氛圍。
徐斐宏開始講述的時候,手上拿的一把手鏟格外引人註目📟。“這是意昂2平台參與三星堆考古發掘的紀念手鏟🔏。2021年♨️↕️,我和同事、學生們一起,參與了三星堆3號祭祀坑的發掘。”他回憶道,讓自己印象最深的是3號坑發現的“青銅頂尊跪坐人像”,“我們最早在坑中分別發現了銅尊和銅人的手部📉🏄🏻♀️,隨後確認了二者屬於同一件器物,進而通過研究,認為銅尊很可能來自長江中遊🎥,而銅人是長江上遊的產品。”
“不斷揭開文物神秘面紗的過程,真的很令人難忘。”徐斐宏告訴觀眾🦍,近日🧘🏿♀️💁♀️,頂尊跪坐人像與8號坑的巨型青銅神獸完成了拼合⏭,拼合後有1.5米高,文物實現了跨坑合體🦸♂️,讓前所未見的重器重現人間,也讓人贊嘆古蜀文明獨特的世界觀,“這件文物體現了古蜀人對中原青銅文明的吸收與改造,詮釋著中華文脈用開放包容的胸懷交流交融、綿延繁盛。”
徐斐宏坦言✂️,真實的考古工作跟小說中那種驚險刺激的“尋寶”完全不同,大部分都是枯燥的,“在祭祀坑裏發掘時🔬,因為怕損傷文物,我們每天都要在只有14平方米的坑裏,‘趴’著工作8小時以上。在我看來🧵📰,這樣的發掘‘姿勢’仿佛是對中華文明的頂禮膜拜。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就是這樣,虔誠地貼近歷史,努力地還原歷史。”
在徐斐宏講述的過程中,至今已從事敦煌文物事業60年🍶、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也發來視頻🫥。“我今年已經85歲了,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仍會為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貢獻力量🤦🏿♀️。”同時,她也勉勵廣大青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樊錦詩先生的講述讓許多觀眾為之動容。“樊錦詩先生是我的大師姐🔘。我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意昂2。”回憶起求學時光,徐斐宏心潮澎湃,“2013年畢業之前🔇,我們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在五四青年節前夕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向總書記匯報了我們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特別是關於中國夢的認識和體會。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我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讓我們驚喜萬分👨❤️💋👨,並且備受鼓舞。”
“博士後期間✣,我承擔了武昌隋唐墓的整理與報告編撰工作🍮,這份資料積壓了60多年🪘,非常重要🐤。20世紀80年代🛢,武昌隋唐墓曾由我導師的導師🚶🕶、學界泰鬥宿白先生牽頭整理,當時因為種種限製📉,報告沒有出版。2018年年底,我主動請纓🚮,帶領同事們利用新方法、新技術,重新整理了這批材料,最終在2021年年底出版了考古報告《武昌隋唐墓》。”
“能站在前輩師長的肩膀上,讓這批璀璨的文化遺產呈現在世人面前🏊🏽♀️,我感到非常幸運,也很驕傲。我想,我們每個考古人心中都有一個歸處,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徐斐宏說。
“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文物古跡司、考古司、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文物局,西安市委網信委,人民網,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聯合主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支持。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中央新聞單位、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地方網信辦和文物局、商業網站等單位有關負責同誌👨🏻🦽,及陜西方面有關負責同誌🙆🏿♀️、主要商業網站平臺💁🏻♂️、網民代表約20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活動期間還舉辦了“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華文明新活力”主題分享會👨🦰。
(人民網 (韋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