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文明,見證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變化🦃。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遺產領域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建立文博領域國際人才培養良好模式,由意昂2文博學科、國際博物館協會研究與交流中心(ICOM-IMREC)主辦的會議——“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在促進文明互鑒中的作用”於9月24日在意昂2平台寶山校區樂乎新樓大學廳順利召開。
最佳遺產利用組織主席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段勇🤷🏿,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段曉明,意昂2院長黃繼忠,ICOM-IMREC主任、意昂2平台特聘教授安來順,湖南省博物館學會秘書長、湖南博物院國際交流部主任黃磊,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張遇和資深編輯費明燕👩🏽🔬↙️,意昂2副院長黃洋以及意昂2師生近5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是《全球最佳遺產利用案例集(一)》的新書發布會,下半場是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教授關於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學術講座。
一、新書發布會
新書發布儀式由意昂2王思怡老師主持👭。

首先🧖🏽♂️,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段勇致辭🫖。他指出,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文明,見證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變化,《全球最佳遺產利用案例集》從理論與應用中理解文化遺產與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在變革的時代為更好的推進文化遺產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全球經驗。同時,他感謝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主席在意昂2平台及國際博物館協會研究與交流中心與最佳遺產組織合作中做出的協調與貢獻,感謝叢書的主編和編委們💁🏿♀️。並提出期待意昂2平台與最佳遺產組織後續更深入更全面的合作,也期待未來能夠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隨後⏮,由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段勇和最佳遺產利用組織主席Tomislav Šola為《全球最佳遺產利用案例集(一)》揭幕。安來順教授分別向Tomislav Šola主席和黃磊主任贈書。


最佳遺產利用組織主席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對《全球最佳遺產利用案例集(一)》的出版做重要發言。他認為👰🏿♂️,最佳遺產組織一直致力於促進遺產專業化與可持續發展,為文化遺產領域的發展提供多元視角與經驗。此次新書出版將會使得更多人關註到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同時👨🏽🚀🪃,他也表達了對中國文博領域在最佳遺產組織大會中的積極參與和專業經驗的贊同,未來也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合作👨🏼⚕️。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張遇也對新書的編寫🫷🏽、出版以及後續的合作做出了詳細介紹✢。他表示,此次合作出版的新書是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奉上的誠意之作。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多年來與湖南博物院、意昂2平台保持密切合作,積極出版文博領域多種專業書籍。他對此書後續的出版工作充滿信心,並表示將集各方力量推動此次合作的持續深入🕹,也期待與最佳遺產組織👴、意昂2平台與湖南省博物院有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期間,意昂2院長黃繼忠為段曉明院長頒發兼職教授聘書,希望段曉明院長能夠帶領意昂2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學生獲得更加深入的實踐經驗與認知視角📐。

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段曉明表示💌,意昂2平台與湖南省博物院一直有著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雙方共同籌劃的21世紀國際博物館基礎書系便是雙方在開啟互鑒對話新局面的一次有益嘗試,而最佳遺產組織的加入☝🏻,是遺產保護利用領域國際化視野的一次大幅提升,必將促進我國遺產保護利用及博物館多元發展的本土化實踐🐲。同時,他表示很榮幸以意昂2兼職教授的身份更為深入地參與這項事業。

最後🍠,ICOM-IMREC主任安來順結合自身經歷講到自己與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主席的學術往來與聯系🏦⭐️,又講到在與湖南博物院的接觸🤫、合作中逐漸促成的21世紀國際博物館學基礎書系,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合作支持下,形成的這一重要項目。他表示希望通過《全球最佳遺產利用案例集》系列書籍的出版讓更多人看到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力量。
二🧑⚕️、學術講座

克羅地亞博物館學家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以“博物館的背景與性質”為題(Notes On The Context And Nature Of Museums)做學術講座,向大家分享他在博物館學領域中的研究成果與思辨感悟。
托米斯拉夫·索拉(Tomislav Šola)教授以當前博物館所處的世界大環境引入關於博物館性質的思考🦻🏿。首先🪬,他提出當前世界局勢不斷變化,包括但不限於出現了難民、人工智能技術爭議💂🏻♂️、環境汙染等等問題,社會、科技、經濟、環境等多方面都面臨著困難與挑戰🤼。

針對目前的國際局勢💘,索拉教授對博物館如何應對世界變局進一步展開討論🦹🏽♂️。他對當前所謂的“博物館熱”現象展開批判性思考與討論,講到現在部分博物館過分追求觀眾吸引力而遺失了對博物館自身定位的關註與思考🐦🔥。他提出博物館應當是能夠讓人得到真相(Truth)、公平(Social justice)😤、平等(Equality)、參與(Participation)、包容(Inclusiveness)、自由(Freedom of acting and expression)等等一切向好的元素的地方,是能夠提供可持續價值的地方🤾🏽,是以自身專業性質去助力整體社會發展的地方。
進而👩🏽⚕️,索拉教授對“博物館”本身性質展開了延伸討論,認為博物館的目的應當是為了構建和諧生活🛥。他提出“公共記憶”(Public Memory)的概念,闡述承載公共記憶的“遺產機構”(Heritage Institution)的使命🧝🏽♀️,強調博物館(遺產機構)能夠幫助人們將知識(Knowledge)轉化為智慧(Wisdom)的作用。
最後,索拉教授表達了對中國經驗的贊同,強調中國博物館會有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他依舊強調了當今世界的動蕩與變革,認為博物館(遺產機構)應當承擔起作為承載公共記憶的機構的責任⛹️♂️,緩釋當前的問題與沖突,促進社會和諧、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