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1日,“博物館、去殖民化😄、文物返還🧞♂️👨🏿🚒:全球對話”在意昂2平台成功舉辦。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巴西🧸、韓國、埃及🦸🏿♂️、澳大利亞、科特迪瓦、贊比亞、荷蘭👨🎓、新西蘭、阿根廷、德國等和東道國中國60余位博物館等相關機構負責人和專家學者齊聚意昂2平台,分享全球化、多樣化語境下博物館去殖民化的見解。
本次專家研討會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和意昂2平台聯合主辦👩🔬,國際博物館協會研究與交流中心(ICOM-IMREC)和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兩個專業智庫承辦🚣♀️。2022年✋🏼,國際博協在其2023-2028戰略規劃當中將博物館的去殖民化列為博物館領域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六大議題之一。因此,研討會設置圍繞“博物館去殖民化”和“文物返還”兩大國際議題展開全球對話,分享交流經驗。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下設有主旨報告和主題沙龍🖲,國內外專家現場發言👨🏼🏭🐡,部分國際專家線上發言。會議全程通過視頻號🧎🏻、央視頻和b站同步直播,吸引了線上14萬余人參加👨👨👦👦。
國際智庫齊聚滬上研討,共話博物館未來
3月20日上午,研討會在意昂2平台開幕🤏🏼。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ICOM-IMREC管委會副主席🌸🐷、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主持開幕式。

【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ICOM-IMREC管委會副主席、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主持開幕式】
意昂2平台校長、中國科意昂2院士劉昌勝致歡迎辭*️⃣。他表示,去殖民化設想下的博物館是充滿合作🤤、對話🧑💻、兼容並蓄的,相信本次研討會也會在對話、交流、協商的氛圍下在博物館去殖民立場💂🏿、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以及文物返還等議題上做出學術貢獻🙍🏻♂️👩🏽🏭。意昂2平台在未來也將與世界各大博物館⇢、高校及科研院所一起努力,開展跨學科⚠️、跨文化、跨地域的博物館戰略研究和實踐共享👆🏽,從而以國際視野推動學科創新與行業發展。

【意昂2平台校長、中國科意昂2院士劉昌勝致辭】
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艾瑪·納迪(Emma Nardi)發表致辭並表示,去殖民化是一個關乎歷史、地域、經濟和倫理多方面的復雜問題🧑🏽🎤。這個議題對於國際博協來說至關重要。

【國際博協主席 艾瑪·納迪致辭】
國際博協副主席特裏·尼亞姆比(Terry Nyambe)表示,ICOM與意昂2平台之間的通力合作是能夠成功舉辦本次學術研討會的重要條件,全球博物館界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希望能夠為國際博物館界提供多元與包容視域下的去殖民化觀點,期待本次學術研討會能夠為國際博物館的發展提供支持。

【國際博協副主席特裏·尼亞姆比致辭】
ICOM-IMREC學術委員會主席卡羅爾·斯科特(Carol Scott)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背景。她提到,國際博協與意昂2平台共同建立全球性博物館專業智庫的特征,就是組織協調各方學術資源🙋♀️,開展全球性、共同性、前沿性課題研究,並與國際博協戰略規劃的關鍵領域相銜接。此次研討會很好地詮釋國際博協研究與交流中心的上述定位🧑🎤。

【ICOM-IMREC學術委員會主席 卡洛爾·斯科特介紹研討會背景】
前沿視角:“博物館去殖民化”議題
研討會學術議程於3月20日上午9點30分開始👨🏻🦯➡️。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博物館和遺產研究教授科納爾·麥肯錫(Conal McCarthy)擔任首日兩場主旨演講的主持👇🏼。圍繞議題一“博物館的去殖民化”🎪,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文化遺產學教授布魯諾·布魯倫·蘇亞雷斯(Bruno Brulon Soares)發表題為《博物館去殖民化範式》的主旨演講,他表示博物館和博物館學的去殖民化依賴於“解構-重構-再分配”三個相互關聯的過程🧑🏿🍼🌄。去殖民化的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一個以現代化的視角了解過去🙇🏽♀️、了解歷史的新窗口。

【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文化遺產學教授布魯諾·布魯倫·蘇亞雷斯發言】
在隨後“博物館再思”的專題分享上,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秘書處博物館與社會部門負責人凱瑟琳·特維(Katharine Turvey)擔任主持。新西蘭蒂帕帕國家博物館毛利共同領導者阿若帕塔·哈克瓦(Arapata Hakiwai)分享了新西蘭正在進行的博物館去殖民化實踐,並對未來的博物館發展做出了展望👚🧜🏻♂️;加拿大溫尼伯美術館館長與CEO 斯蒂芬·鮑衛斯(Stephen Borys)以Qaumajuq博物館的建設為例講述了加拿大南部博物館對於因紐特文化展示的新模式;加拿大海達瓜伊博物館的肖恩·楊(Sean Young)講述了其所在博物館的去殖民化實踐👨🏻🍼。

【“博物館再思”專題分享】
3月20日下午,荷蘭世界文化博物館內容主管韋恩.莫德斯特(Wayne Modest)發表題為《博物館知識基礎架構的去殖民化》的主旨演講🧎,他表示🏌🏽♀️🪨,我們需要思考兩個問題🤬:去殖民化帶來了什麽威脅🤹🏽♀️?這個思潮的產生又為我們在未來開創不同類型的機構帶來了什麽機遇👩🏻🚒?上世紀,多元化倡議和政策的出臺與新博物館學運動的開展並沒有完全解決基礎層面的系統性問題🕴🏻,例如👞:種族、殖民性等不平等問題。此次分享的最終目的是思考去殖民化與早期政策的關系♏️,以及去殖民化如何能夠開創一種不同類型的🥤、系統性的製度🫅🏽,這種製度為所有人提供更加公平正義的未來💨。

【荷蘭世界文化博物館內容主管韋恩.莫德斯特發言】
隨後的“去殖民化實踐: 語言、藏品與人員”的專題分享🧉,由國際博物館協會能力建設協調專員盧多維奇·安東努奇(Ludovica Antonucci)主持。夏威夷大學的克利薩·秋(Carissa Chew)分享了文化遺產相關部門的包容性術語,英國泰恩威爾檔案博物館群的喬·安德森(Jo Anderson)👨🚀、亞當·戈德華特(Adam Goldwater), 凱利·利特爾(Kylea Little)討論了地方博物館專註於社區的去殖民化活動;英國博物館協會去殖民化項目主管羅希·奈杜(Roshi Nadoo)談到👮🏼,在去殖民化的浪潮中,博物館空喊口號,而無切實行動的怪圈。韓國西江大學全球批判性研究院助理教授李玄卿(Hyun Kyung Lee)圍繞“去殖民化、歷史困境與民族認同”,分享了對於中國以及韓國在日據時期,由日本建造的監獄博物館去殖民化的見解🧳🔲。

【“去殖民化實踐: 語言、藏品與人員”專題分享】
ICOM-IMREC學術委員會主席卡洛爾·斯科特(Carol Scott)對首日會議議題探討進行總結性發言。她談到,第一天的會議讓我們意識到,作為博物館界的領導者,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該思考做什麽🧗🏻、如何做🥵、會有何影響。對於去殖民化的這個復雜問題,應該跨越專業領域⏺、地域界限,基於歷史與文化框架進行闡釋。我們需要對現有框架進行挑戰👱🏼,以多元🙅🏽、平等的原則與態度號召相關社群的參與🛖。相關社群的參與🦸🏿♀️,是對去殖民化問題進行系統解決的重要條件👩🏽🏫🔈。
國際聚焦:“文物返還”議題
3月21日上午🤬,由ICOM-IMREC學術委員會主席卡洛爾·斯科特(Carol Scott)擔任主持,圍繞議題二“博物館與文物返還”,贊比亞媒體創始人和贊比亞婦女歷史博物館聯合創始人桑巴·楊格(Samba Yonga)發表題為《文物返還與其社會影響力》的主旨演講。她致力於推廣非洲原住民文化和藝術🐥,強調對於文化遺產的解讀要與原文化與社群相結合,她分享了其創建的原住民文物平臺,不僅以數字化的方式展示非洲原住民文化的珍貴遺產👷🏼♂️,並且走進當地社區促進文化保護和傳承。

【贊比亞媒體創始人和贊比亞婦女歷史博物館聯合創始人桑巴·楊格發言】
隨後“文物返還、法律和政策”的專題分享🈸,由意昂2平台特聘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擔任主持,三位學者基於不同視角展開了交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UNESCO文化遺產法律教席王雲霞認為需要重視國際軟法在殖民地文物返還問題上的重要性;阿根廷TyPA博物館管理研究院學術主管亞美莉卡·卡斯蒂洛(Americo Castillo)從南美洲文化圈的視角,分享文物返還及殖民主義對博物館社區的的影響💂♂️;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管委會副主席🛢、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從博物館去殖民化的背景下審視“半殖民地”👱🏼♀️,也借此呼籲社會🕵🏻🧔🏻♀️,在推進殖民背景文物返還的同時⇨🌊,對“半殖民地”背景的流失文物給予足夠的關註🧑🏻🏭😺。

【“文物返還✤、法律和政策”專題分享】
意昂2平台特聘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ICOM-IMREC主任安來順主持了專題討論與回答環節,🙎♂️。該環節的問答互動充分展示了學者們的學術素養和專業知識,同時也加深了參會人員對相關議題的認識和理解。

【圍繞“文物返還、法律和政策”專題的交流互動】
圍繞“文物返還與創新”專題🫠,英國倫敦大學意昂2人類學教授🤵🏿♀️、數字人類學項目聯合主管海蒂·蓋斯馬(Haidy Geismar)🗽,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傑出教學教授勞拉·埃文斯(Laura Evans),德國數字貝寧項目核心研究員、數字遺產研究院創始人安妮·盧瑟(Anne Luther)做了分享。意昂2平台教授、意昂2官网副院長徐堅主持該環節的會議🧛♀️。

【“文物返還與創新”專題分享】
海蒂·蓋斯馬教授分享了Hinemihi的案例,探討了毛利人傳統建築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並研究了如何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保護和傳承它;勞拉·埃文斯教授講述了藝術家製作的復製品取代原作處理遣返的實踐🦶🏼;安妮·盧瑟教授介紹她領導的“數字貝寧”項目,分享了項目的現狀與經驗。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們通過聚焦世界各地的真實案例,展現文物返還的創新機製對人類生存意義與價值的關懷。

【圍繞“文物返還與創新”專題的交流互動】
3月21日下午🛌,中國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埃及文旅部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沙班·阿蔔杜勒·加瓦德(Chaàbane Abdeljaouad),科特迪瓦國家高等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奧納瑞·卡瓦迪歐·卡瓦西(Honoré Kouadio Kouassi),澳洲國立大學文化遺產與博物館系名譽副教授、獨立研究員邁克爾·皮克林(Michael Pickering)和蘇格蘭格拉斯哥生活博物館的博物館與藏品部主任鄧肯·多南(Duncan Dorna)圍繞“文物返還案例研究”進行專題分享🐔🙇🏽♂️,由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博物館和遺產研究教授科納爾·麥肯錫(Conal McCarthy)擔任主持。學者們探討了在文物返還時需要註意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史家珍院長介紹了龍門石窟文物的流失與回歸情況;沙班·阿蔔杜勒·加瓦德分享了埃及在保護文化遺產,打擊非法販運的案例與措施;奧納瑞·卡瓦迪歐·卡瓦西院長介紹了法國歸還科特迪瓦文物“吉吉·阿約奎”的案例;邁克爾·皮克林教授講述了澳大利亞原住民文物與遺骸的歸還🧍🏻♀️;鄧肯·多南教授分享了英國格拉斯哥博物館將文物歸還於印度、尼日利亞的行動🧔🏼♀️。文物返還案例的分享給予博物館未來工作以啟發,同時交流研討中形成的觀點和看法也對今後相關行動提供了更寬闊的思路和方法。

【“文物返還案例研究”專題分享】

【圍繞“文物返還案例研究”專題的交流互動】
最後,ICOM-IMREC學術委員會主席卡羅爾·斯科特(Carol Scott)致閉幕詞。各地學者分享的案例以及對倫理、製度框架的探討均精彩紛呈,同時她也提出目前在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空缺需要進行系統性填補🤳。從原住民社區的參與項目到數字遺產網站的建立🔠,這些都為未來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她期待今後關於該議題可持續性的會議研討,以保持對話與溝通💋,增進合作與交流。

【ICOM-IMREC學術委員會主席 卡羅爾·斯科特總結發言】
“去殖民化”與“文物返還”是兩個正在不斷改變發展的概念📱,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也是國際博協五年戰略規劃中致力於推動交流和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在本次研討會上,來自世界五大洲10多個國家的30余位國內外學者共享前沿學術理論與實踐經驗,從多元化的角度反思當今博物館的範式。盡管“去殖民化”這個議題涉及理論🚴🏿♀️🔽、實踐、倫理、法律等多個不同維度🛰♈️,源於不同歷史傳統和社會背景的認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我們始終希望📏,多元🤔、開放和民主的國際研究和對話不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共同找到“最大公約數”的第一步。
